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|王辉:知行合一 饮水思源

2020-10-26 197400

时光辗转,5年的博士生涯马上就结束了,回想起来,感叹时间的飞快,感叹自己在其中又成长了许多,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,刻骨铭心,不能忘怀。想想自己成为环境人已经有9个年头,和“环保”相识、相知、相恋、相守。

相识

初识“环境”要从高考报志愿说起,当时第一想法就是环境工程是个朝阳专业,不管到什么时候,环保都是关乎全社会全人类的大事情,这让我毫不犹豫的报考了东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。“知行合一、自强不息”是东北大学的校训,我一直记得自己的初心,我不忘自己是一个“环境人”,在本科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,在课余时间。转眼本科一晃而过,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: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工作?大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,带我的是一个直博的师兄,让我最初了解到直博的一些信息,也正是这个时候,在我心中种下了保研直博的种子。

相知

选择直博,当时的想法就是节省时间可以拿到博士学位,但丝毫对科研没有深入的了解,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,是否适合做科研,不知道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导师,更没有考虑到毕业难不难的问题。在保研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直博的道路,也正是这一股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劲头,让我走上了科研的道路,也让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到了魔都上海。

来到上海,来到交大,一切都很陌生,又充满了挑战。我加入到44118太阳成城集团朱南文教授的课题组,组里的3位老师亲切和蔼,让离家在外的我心中有不少安慰。我的导师楼紫阳教授对我影响很大,从我进组开始,他就告诉我要时时刻刻以博士生的心态对待科研,但进组时什么都不懂,还不能沉下心来,他总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我如何学习、如何科研。2015级的直博生只有我一个人,虽然属于2015级博士生的班级,但我要同时上硕士和博士的课程,所以我结交了硕士班和博士班的同学。博士班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3岁,因为有读硕士的经历,我时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学习,与他们交流总是让我受益匪浅,让我慢慢对科研有了一定的概念。

在直博的第一年,我学了很多课程,其中包括一些公共课程,例如计算方法、偏微分方程等数学相关的课程,这为后来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在所有课程中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《计算方法》课程,还记得研一第一学期数学考试安排在2016年1月,2016年的元旦非常难忘,和同学看了跨年电影“老炮”后,在下院的通宵自习室里复习数学,现在想想这就是逝去的青春吧。同时我还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,其中对我影响交大的是曹老师的环境化学原理,朱老师的固体废弃物控制技术,周老师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等课程,为后期的科研奠定了较好的基础。

相恋

初识科研,不懂什么是前言知识,不懂自己应该做些什么,就只是自己根据导师说的实验步骤想法进行,在实验出现问题时,不会自主解决问题,但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对研究课题的了解,我的导师希望学生可以自己有一定研究思路,渐渐我也能和导师交流自己想法。当科研有成果的时候,学会SCI写作尤为重要,我作为刚刚接触科研的小白,在用英文进行科技文写作时,遇到了很大的困难。现在还能想起来,自己在写第一篇SCI的时候,导师和我改了不止十稿,让我印象非常深刻。当第一篇SCI发表的时候,不由得欣喜万分,同时也给我自己的科研增加了一份信心。

在科研过程中,我始终保持着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严谨、进取的态度。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我认为阅读文献不要贪多,关键在于坚持,每天可以认真读1-2篇就可以了,关键是找出文献中的核心思路,进一步能变成自己的想法,这样有助于在学科前言热点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想法,这样和导师聊科研的的时候,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,比较容易得到导师的支持和认可。在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基本完成了大论文的选题、立意、实验计划制定以及撰写等工作,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时,楼老师总是能不断的鼓励我勤于思考,不能越过问题,要勇于面对问题,不仅仅需要老师和同门的帮助,更多的是学会自己查找大量相关文献资料,从而学会了很多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。其治学严谨、睿智博学、开拓创新的精神对我的指引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,查阅文献资料、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,尤其是独立思考、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较大进步,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锤炼,现阶段已发表SCI论文5篇。

在整个直博期间,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,但当别人问我:你们环境的博士都能做点什么啊?环境能不能改善啊?我还是有一阵羞愧心中,深知自己的研究尽管可以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,但是离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,我的导师时常教导我说,不能唯论文主义,要从实际问题出发,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。我也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。

除了日常的科研之外,我还积极参加国际、国内的相关学术会议,积极在会议上作报告。参加会议是一种群社交活动,要具备:社交、倾听和学习,通过观察他人,学习他们的表达、交流和提问的方式,不要限制在本学科组内活动,也可以拜访其他小组,扩展自己的眼界,如今跨学科的研究非常多,如果能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,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。做科研就是要研究本领域没有的东西,多参加讨论,和大咖、同行建立联系,分享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如今已经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了,我们要学会合作,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不错的优势。还记得第一次用英语做汇报的时候,自己总是没有信心,害怕听不懂别人的问题,害怕回答不够精准,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观点,我认真提前准备好演讲,当我走上演讲台的时候,我发现当你准备充分时,你就不会害怕了。同时我非常珍惜与其他专家沟通的机会,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,因为一番学术交谈的收获,可能会节省你一个人埋头研究1年的时间

同时,5年的学习时间,不仅仅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,对环保事业有了更明确的目标,同时我还提高了自己的甄别判断能力、总结归纳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考专注能力等。

相守

5年直博生活马上就结束了,我深知我已经不能离开环保事业了,更不想放下作为环境人的职责和担当。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,作为一名党员同志,在学校和家国情怀价值观的引领下,我坚定了自己也要成为有理想有担当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一己之力的人。我们的国家对环保事业越来越重视,从最初的“水十条”,到习近平总书记的“两山论”,再到如今的“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”,这足以体现出我们的党和政府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的决心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家国情怀。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博士期间学会的特长,将小规模的实验转化为可以规模化的大工程,能解决我国环境的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。

在与“环保”相识、相知、相恋和相守的时间长河里,实现这样的梦想少不了导师的谆谆教诲,少不了朋友的关心,更少不了父母家人的支持理解,在人生的又一阶段,希望自己还是可以秉承着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努力做好“环境人”。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未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,我也会继续肩负起一个交大人、环境人的责任,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,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;不要让学习成为空谈阔论,要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;不要满足于知识的学习,要在学习中做到再创造,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!